保險業務員為何需要轉型為『財務規劃顧問』?

台灣的保險業從業大軍號稱30萬人,這個龐大的數字與各家保險公司的人海戰術策略有關,傳統的業務思維就是:『有人就有保單』,因此銷售保險與增員(帶人)一直是保險公司的黃金業務策略。經過三、四十年的長期影響下,市場上有一句話可以很寫實的反應曾經擔任過台灣保險業務員的人數,『每個人周圍都有至少七個賣保險的人』,這句諺語還並不包括以前曾經考過保險業務員證照的人。

我們來看看全世界各國保險業務員的從業人員人數:
大陸:600萬,總人口13億
日本:23萬,總人口1.3億
台灣:30萬,總人口2400萬
美國56萬,總人口3.2億

從這幾個數字,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台灣保險從業人員人數不合理的多,雖然因此台灣的保險市場在滲透率上一直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這樣的市場發展其實是不健康的。根據業界的不公開統計,目前保險業務員的每月平均新契約收入已經不到一萬元了,這和十年前每個月有3萬元以上的規模相比,已經難以想像了;目前各公司的因應之道就是改賣儲蓄險,但是這類商品的佣金低的可憐,難怪已經有不少資深的從業人員大嘆保險業難做而轉行或淡出。

在如此停滯的大環境下,各家保險公司的策略並沒有差異化,一看到儲蓄險好賣,與銀行一起一窩蜂的搶客戶的定存轉進保險,導致市場的資金大量的轉移至保險公司,造成銀行與保險公司經營的風險提高,也因此金管會自2017年起開始透過政策管制儲蓄險的銷售,期望能夠喝止類定存保險商品的過度銷售。

俗話說的好:『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

金管會與金控或保險公司的躲貓貓遊戲一定會一直上演下去,直到出現有遠見的公司願意開始以身作則的改變行銷模式為止,否則紅海的保險市場只會讓業界窒息而亡。此時全世界正興起的Fintech金融科技將是保險公司的救生艇,透過網路的去中介化特性,將簡易且單純的商品透過網路銷售,而複雜且高金額的商品則透過專業財務顧問來銷售,結果就是大大的拓展原有的銷售管道,所以世界銀行的報告說:Fintech金融科技對保險業的影響是最深遠的。

依照上面的推論與思考,在台灣的保險業務員如果還是停留在銷售金融商品,未來一定會被網路銷售取代(這裡提到的未來已經是進行式,已經有數家保險公司開始在網路上銷售保險),這時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退出市場,一條是轉型向上提升,而依照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發展來看,轉型為財務顧問才是長久的生存之道。只有順著趨勢走才有可能生存,這是千古不變的原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理財教練林於震的分享

聖經裡談到錢,可不可以收取利息?